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> 第25章 道祖的道侣?

第25章 道祖的道侣?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HP:斯莱特林的白魔王 我在模拟鬼市当市长 沈小姐爱意燃烬,禁欲顾总红了眼 冤种长姐重生后,创飞全府白眼狼 刁蛮公主要逃婚 与她纠缠 无限流:我在恐怖考场当精神病 天珠传说 给世界一点亡灵具装铁骑的震撼 上神姻缘结

奉天殿中朱元璋还在和大臣们商讨新政的相关内容,而在朱雄英这边。

天边稍微泛白,朱雄英就带着道衍和尚、张三丰道长、蒋瓛等人去往应天府游玩,当然了,出发之前,朱雄英还刻意的伪装了一下,给自己贴了一个胡子,使得别人不能轻易识别出来。

路上,心情愉悦的朱雄英开口说道:“十多年了,当年匆匆一别,今天终于可以好好领略一番这金陵城。”

此刻,道衍和尚也是搭话道:“贫僧也是经历过前朝暴虐无道的日子,曾闻当年陛下扬州之行,那扬州城可谓是断壁残垣,十不存一,连牲畜更是少之又少。

殿下您在看看今日,在陛下的治理下,扬州城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,而这金陵城更是盛过以往。洪武盛世,未来可期啊!”

朱雄英很是认可的点了点头,洪武盛世,准确一点是洪永盛世,指的是在洪武皇帝至永乐皇帝在位期间的盛世。洪武盛世虽说存在争议,但是有句话说的好,这永乐盛世毕竟是站在洪武盛世之上的,是洪武盛世为其打下的基础。

若没有洪武盛世作为基础,这永乐盛世更是无从谈起。也就自己那个四叔,有较好的眼光,不然这永乐盛世都不一定会有。

虽说这洪永盛世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,但是自己这不是来了嘛,在随着自己的到来,这洪武盛世自己一定能使其名副其实,自己将近百年的寿命,完全有时间等着自己接过皇爷爷或者自己父亲手中的皇位的。

自己以后顺利继位之后,势必比这永乐盛世做得更好,不仅家家有余粮,还能住上好的房子、可以读书、可以有出行工具等等。

在朱雄英还在思绪万千期间,蒋瓛打马回来禀告:“殿下,还有十里地就能到应天城下了。”

朱雄英闻言一喜,不知不觉就走了一半的路程了啊,看来得加快点脚步了,争取半个小时左右能在应天城里吃上早餐。

朱雄英遂对着张三丰道长行了一礼,开口询问道:“师父,您看这距离应天城不过十里地,不如我们加快点速度,进城吃上这早膳,如何?”

张三丰道长哪里有什么意见,遂开口回答道:“徒儿不用来询问为师,想必徒儿这会儿腹中早已是饥渴难耐,那就不妨加快点脚步吧。”

朱雄英很是欣喜的点了点头,“得嘞!”

……

朝堂上,一个太监双手捧着一封奏折,来到太监总管朴不成面前。朱元璋看到之后,示意朴不成送过来。

朱元璋接过,打开一看。内容是锦衣卫的奏报,说皇长孙殿下今日进城,预计半个时辰之后能到。

看完锦衣卫的奏报之后,朱元璋也就泛起了心思。咱的大孙来应天城,想必是想回来了,就是想要回来,也不提前告知一下自己的皇爷爷,咱这位皇爷爷也好提前安排人马接迎啊。

算了算了,还是待会儿下朝再说吧,毕竟朝廷大事为重。

此刻,吏部尚书阮畯接着说道:“陛下,皇长孙殿下的政策,在微臣等人看来,确实可行,但朝廷已无多余之官员,去做此事。还请陛下圣裁。”

朱元璋闻言,陷入思考,国朝开国以来,因为经历过前朝不兴科举乃至教化,致使人才凋零,文风不兴。开国之初,就曾经举办过一次科举,但结果却是考生良莠不齐,不堪大用。因此,后面也就继续使用举孝廉制。

思绪未果,朱元璋遂缓缓开口询问道:“吏部掌管天下官员之升迁和万千考生之考取,阮爱卿可有良策以解这人手不足之苦?”

朝廷人手不足问题得来已久,而这解决办法无非就是这样几项,一乃目前之行的举孝廉制,二乃科举制度,三乃征辟制,四乃是从那国子监里挑选,只是那国子监的学生尚不能有充足的执政能力,不堪大用啊。

“陛下,历数历代选官之制度,如汉之举孝廉,征辟制,隋唐宋之科举,而国朝如今之国子监,皆是选官之制度。

老臣以为,不如让各部都各自推选一二,以供陛下选任。”

说完,吏部尚书阮畯行了一礼,随后站定,等候朱元璋的后话。

本来思绪未果的朱元璋刚想应允下来,新任礼部尚书李叔正出班启奏:“陛下,老臣有本奏。”

朱元璋看向这刚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的李叔正,开口说道:“准奏。”

李叔正开口说道:“陛下,阮尚书此策,实乃是治标不治本。老臣认为,欲使国朝人才济济,当行隋唐之科举。

国朝学子千千万,若能通过科举这条路径进入朝堂乃至到地方任一父母官,想必这些学子也会感念陛下之仁德,皇恩之浩荡的。”

在李叔正说完之后,吏部尚书阮畯随即反驳道:“李大人,你莫不是忘记陛下曾举行过一次科举,但是结果是如何呢?那些考生可谓是良莠不齐,不堪大用。

正因如此,陛下才行这举孝廉之策,以此来选任朝廷之官吏!”

李叔正对着朱元璋的方向行了一礼,遂开口反驳道:“阮大人,老夫知道,但是哪有如何呢?想必阮大人一定会再说这考生良莠不齐,不堪大用等言辞。

但,自陛下登极以来,甚是看重这教化之事,对天下学子可谓是待遇优厚,多少年了,想必这天下学子无不是心怀报效大明,感恩陛下仁德。

举孝廉制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,前车历历在目,望陛下三思!”

吏部尚书阮畯再次反驳道:“陛下看重教化之事不假,对天下学子更是极其优厚。但南北学子如此良莠不齐,李大人正是想让当年科举之事重现,使朝廷颜面丧失不成!”

见李叔正还要继续反驳,朱元璋厉声呵斥道:“够了!这奉天殿不是尔等吵闹之地,若是想吵,下朝之后各自散去争吵去吧。

至于这举孝廉和科举,咱还得再思虑一番,此事容后再议。”

群臣闻言连忙称是,而礼部尚书李叔正和吏部尚书阮畯见此情形,也只能停止争吵,连忙行礼告罪。

举孝廉的利弊,朱元璋自然知晓。说利,自然是能选拔到人才,例如那仲景、陈龟等人,还有就是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,其次就是有一定的促进官员的廉洁自律,毕竟孝廉的含义是孝顺父母、办事廉正。

至于弊端嘛,也有。就比如说可能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,随着时间的推移,察举制度的考核也就逐渐松弛,导致一些不够资格的人也被推荐上来,从而影响了选拔的质量和公正性。

其次就是可能导致社会矛盾了,如果举孝廉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家族背景和个人品德,而忽视了实际的能力和才能,也就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,从而引发社会矛盾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凰夜未消 火与剑之最后的国界 回到大明做海王 大唐:举世无敌,西府赵王遗腹子 如梦如真的两段人生! 抗战之横扫日寇 纨绔少爷在唐朝 海国英雄志 三国之从小兵开始无敌 大秦:起兵造反,嬴政竟是我军师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